12 July 2018 北京加入世界最宜居城市行列

每年,全球各地的人们都关注哪些城市进入了经济学人智库(EIU)世界世界最宜居城市榜单。每年,该智库都会开展一系列调查,评估世界主要城市的最佳和最差生活条件。EIU会根据30个因素,以及各种定量和定性标准对城市进行排位——从可接受到不可容忍。

故事

每年,全球各地的人们都关注哪些城市进入了经济学人智库(EIU)世界世界最宜居城市榜单。每年,该智库都会开展一系列调查,评估世界主要城市的最佳和最差生活条件。EIU会根据30个因素,以及各种定量和定性标准对城市进行排位——从可接受到不可容忍。

这一旨在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年度报告激发了世界各大城市的拼搏热情。北京就是其中一个,正致力于改善其居住环境,提高城市排名。

这些排名究竟能说明什么?环境因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多大?一个城市能否在人口增长的情况下,同时提高其空气、水和公共交通的质量?

北京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点。短短10年内,北京在EIU榜单的分值上涨了4分,并努力做得更好。

 

什么是“宜居性”?

北京拿下了EIU标准的很多高分。它具有低犯罪率,低内乱威胁,高质量私人医疗服务,高品质消费和服务体系以及良好的私人教育质量等优势。

但目前北京在“文化和环境”类别中得分低于70(满分100分)。

北京执着于提高整体分数,并正在采取措施提高供水质量、公共交通质量、基础医疗保健,湿度/温度等级,缓解旅客对气候的不适以及加强能源供应质量。

EIU城市实践负责人Roxana Slavcheva解释了这些领域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一个密集的公共交通网络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Slavcheva告诫说,EIU试图避免他们的报告拘泥于条条框框的约束。 “我们的目标是如实反映当地现状,而不是进行预测或提供建议。”

当然,雄心勃勃的城市正在寻找各种机会,助力自身制定提升未来排名的路线图。毫无疑问,北京正在寻求规划部门,以及国际社会的帮助。

对北京来说,两大因素正在影响其生活质量,一是污染,一是空气质量。 “这两项都包含在环境类别中,因为污染与气候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Slavcheva说。

打造无污染未来

中国的积极性很高。 “北京希望成为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 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隽博士说。

“悉尼,温哥华和维也纳都曾在排名中拔得头筹。北京在想‘我们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姜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正忙着为”宜居未来“创造条件。

近期在新加坡举办的全球环境展望6(GEO6)大会期间,江博士在一个边会活动中解释了北京计划如何超越世界上一些最环保的城市江博士是一位年轻,充满活力的科学家,他对中国和世界的能源未来抱有乐观态度。

他于1990年在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后在政府能源研究所开展国家温室气体模型研究。 1998年,当北京的雾霾变得臭名昭著时,他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中国的能源未来。

image

江博士基于建模和数据,提出具体建议来应对这一挑战。他和他的团队分析了空气质量、能源消耗和气候变化模式等变量。

“我们展望了2030年,2050年和2100年我们希冀北京能够发生的变化,基于此提出如何达到最高排名的建议。”

北京因其在奥运会期间出色的空气清理工作而一战成名。这可能只是其突破自我,在世界舞台树立清洁空气典范努力的开始。

他承认,这并不容易。 “北京的空气污染仍然比较严重。”

全球环境展望如何帮助北京?

姜博士参与GEO会议已有10多年了。 “我很高兴加入GEO的团队,”他说。 “我期待把我们从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带回中国”,并将其应用到他所谓的“中国之道,中国之路”。

与GEO-6团队的合作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模式的一部分。 “中国正在与其他科学机构发布和共享数据,以帮助他们理解并针对数据采取行动。中国已经认识到,明确问题出在哪里,有助于解决问题。“

北京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这不是北京第一次改善环境。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北京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并改善空气质量。相关努力推动其得分提高了4分。

江说,与流行的看法相反,北京空气质量的转变不仅仅是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的。 它的开始还要提早8年,那时北京每6个月就执行一次行动计划,以减轻污染。

 “5年前,中国启动了空气污染控制行动计划。如今你去北京,你会深刻感受到它比5年前要好得多,人们对我们目前取得的成就感到惊讶。“

姜博士说,有时候他必须向中国政策制定者发出指示性信息。 “我们告诉他们,如果你想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你应该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不论是针对空气污染,还是碳排放。”

毫无疑问,中国和北京将迎接挑战!

什么是《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Recent Stories
Press release

A high-tech system that identifies major methane leaks has delivered 1,200 notifications to governments and companies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yet…

Story

New technology is helping drive methane emissions cuts, but more action is needed, say experts